亚洲福利18禁国产日韩欧美自拍|一级色片在线免费观看|九色av一区在线|91黄片免费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學習園地
精神文明建設 | 用紅色精神書寫時代新畫卷——紅色基因助力陜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2-04-20 09:22:40
發布:Admin
來源:陜西日報

清晨的陽光,灑在寶塔山上。山頂飄揚著的鮮紅黨旗上,金色的鐮刀錘頭格外醒目。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在此重溫入黨誓詞。

“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鏗鏘誓言,久久縈繞在黃土高原的蒼松翠柏間。

毫無疑問,陜西是一塊紅色土地。楊家嶺、棗園、延河、照金……這些地理坐標不僅銘記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更積淀著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日陜西,紅色基因與時代氣息交相輝映。奮進新時代,牢記總書記囑托,三秦兒女以紅色精神滋養初心,以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淬煉靈魂,不斷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不忘初心,賡續紅色血脈

走進銅川,一處處革命舊址訴說崢嶸歲月,一件件珍貴文物蘊藏不變初心,一個個“紅色傳人”雄赳赳氣昂昂,弘揚照金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我爺爺是一名老紅軍,當年紅軍在照金鬧革命的故事我沒少聽。我是革命老區人,更要當好革命精神的傳承者,講好紅色故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在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北梁村陳家坡會議舊址展覽館,杜天祥當起了義務講解員,用自編快板講述風云激蕩的革命歷史。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殷殷囑托牢記心間。作為紅色熱土,陜西擁有1224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0703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76家革命紀念館。我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富集的優勢,賡續紅色血脈,不斷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延安城西北方向約5公里,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巍然矗立。這里是黨的七大會址,也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了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楊家嶺,近年來楊家嶺革命舊址持續開展與學校“結對子”活動,累計舉辦紅領巾講解員培訓班系列活動23期,培訓3052余人,吸收紅領巾講解員252人。

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黨委書記薛耀軍說:“延安現存445處革命舊址,有30座革命主題博物館,是全國革命舊址數量最多、時間跨度最長、內容最為豐富的城市。我們要將延安打造成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

牢記使命,三秦容顏日日新

質勝于華,行勝于言。

紅色熱土培育革命精神,而革命精神穿越時空,今天仍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強大的感召力,激勵三秦大地上的黨員干部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斗志,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

在延安市安塞區雷坪塔村,村民張蓮蓮全家40年來與大山為伴,堅持不懈,在荒山荒坡上造林1750畝,種植樹木20余萬株,讓曾經塵土飛揚的雷坪塔村變得滿目青翠。張蓮蓮也因此走進人民大會堂,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殊榮。

雷坪塔村的變化背后,是陜西的山變綠了,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水變清了,陜北地區“一碗水半碗沙”成為歷史。

銅川市耀州區馬咀村曾經是當地出名的“爛桿村”,群眾住著土窯洞、喝著土窖水、種著坡耕地、吃著救濟糧。在村黨支部書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李云南的帶領下,馬咀村按照打造綠色生態休閑度假地和休閑農業慢生活體驗村的思路,發揮自身優勢,開發自磨全麥面粉、菜籽油、凈菜等特色高質量農產品。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不能看著百姓這么貧窮。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算富。”李云南說。如今,昔日的“爛桿村”變成了“全國文明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從不足700元提升到了2萬元以上,正大踏步奔向鄉村振興之路。

馬咀村的小康生活背后,是陜西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288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全省扎實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地區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在陜南,由于地形和資源等方面的限制,難以吸引投資。近年來,陜南三市將招商引資視為解決發展難題的關鍵之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積極的作為,先行一步、搶抓機遇。

2020年,安康引進了陜西寧源康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醫用設備項目,從簽約落地、注冊備案到運營投產僅用41天,快速達到了日產35萬只醫用口罩的產能,為助力復工復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物資支持。“考察了很多地方,還是覺得安康的投資服務好、環境好。”陜西寧源康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源說。

安康招商引資促發展的背后,是陜西按照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貫通落實“五項要求”“五個扎實”,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生動寫照。

再接再厲,書寫嶄新篇章

奮斗,永遠鐫刻在革命老區人民的血脈里。

1941年春,三五九旅的戰士高唱“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戰歌,浩浩蕩蕩挺進南泥灣。沒有房子住,用樹枝搭草棚;沒有鞋穿,動手編織草鞋;沒有工具,就找廢鐵自己造……從黎明到黑夜,從河溝到荒山,戰士們奏響了生產自救的凱歌。

80年后,2021年2月25日,在人民大會堂獲頒“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時任延安市安塞區化子坪鎮黨委書記野根利一宿無眠。這位在延安農村最早成功探索“飛地經濟”的基層干部,當晚給兒子寫下家書。信的結尾他寫道:無奮斗,不青春!

要奮斗,就得有奮斗的方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覃永剛是略陽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也是一名老黨員。過去10年,他把工作重心都轉移到了助力略陽縣核桃產業發展上。當地的核桃園基本都分布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里。覃永剛多年來練出了“鐵腳板”,幾乎走遍了全縣大大小小的核桃園,先后指導群眾發展千畝以上優質核桃產業基地4個,引進推廣10多個優質核桃新品種,種植面積達3.5萬余畝。

“鄉村振興的實現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我會繼續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深入鄉村產業發展第一線,幫助更多群眾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談及今后的打算,覃永剛信心滿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

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如今,漫步在寶塔山下,行走在照金村里,徜徉于漢江之濱,歷經“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崢嶸歲月,陜西這片紅色熱土正闊步走在新時代的奮進路上。(記者 張權偉 趙楊博 王姿頤)


標簽:
為您推薦
最新文章

信息化系統

英文網站

微信公眾號

企業郵箱

在線投票

信訪舉報